敬天地, 禮神明, 孝父母, 重師道, 信朋友, 和鄕鄰, 謹言慎行, 改惡向善, 除網常倫理當行之事外, 一概看破: 而研究天人一貫之旨。洗心滌慮, 借假修真, 恢復本性, 明善復初。尤貴善與人同, 「己立立人, 己達達人」; 互相導引, 以正人心而挽頹風, 化人人為善人, 冀世界為大同。
修道必須有個宗旨、目標來遵循、引導,否則,會隨緣變化,搖擺不定,終至皓首無成,空留遺憾。一貫弟子沾受天恩師德,幸逢三期得求大道,而體悟求道之現量當機,緣未起,機未萌時,是個什麼?正是我們修行者首要的目標。而保任此當機下的「心態」,也是真修行者共同的課題。在莊嚴溫馨的氣氛下,首先就是要求「平心靜氣看佛燈,跪聽禮囑。」待求道者心平氣靜、妄心降伏後,再以「禮囑詞」配合點玄「⊙」,來開示導引求道者,能夠在一指當機現量下,契入這個「 」無有生和死的本來。這就是直指本心,傳佛心印,此時的「心態」,就如佛心所印,與佛無二無別。
初一、十五 拜香意義:
透過點燃香火,表示尊敬、敬禮,象徵心靈的純淨和虔誠。展現對諸位仙佛的敬意,通過禮拜、獻花、叩頭等方式,表達信仰和尊敬,以表達感恩、敬意,並建立與神性的聯繫。透過朗讀宗教經典或經文,深化對教義的理解,並在誦讀中進行冥想,以加強靈性修行。透過祈禱,將積累的功德或祝福迴向給眾生,強調分享福報,表達對他人的關懷和祝福。
總的來說,這些儀式形式涵蓋了信仰者與神性互動的不同方面,包括敬拜、感恩、學習和祈禱。整體而言,這樣的宗教儀式有助於培養個人的靈性生活,同時建立社區內成員之間的共同理解和聯繫。
敬天地: 這種敬畏尊崇的態度,反映了中國文化中對宇宙和自然的崇高敬仰。通過敬畏天地,人們培養謙卑、感恩的心態,尊重萬物的生命力。
禮神明: 藉由嚴謹的儀式和懷敬虔誠的心,人們展現對神祇的尊重。禮教的實踐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的體現,更是維持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基礎。
孝父母: 孝道強調子女對父母的敬愛與承擔責任。這超越了單純的孝順,而是一種對生命根源的感恩,也是社會穩定和和諧的基石。
重師道: 尊師重道體現了知識與道德的結合。透過尊重師長,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,同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源泉。
信朋友: 以誠實、信任為基石,建立真摯的友誼。這不僅有助於個人成長,還促進社會和諧,形成彼此信任的群體。
和鄉鄰: 強調社區合作和互助,培養共同體意識。這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和諧環境,也有助於應對社會挑戰。
謹言慎行: 言行謹慎是個人修養的體現,強調言行一致,注重誠信,營造良好的個人形象。
改惡向善: 鼓勵個人不斷自我反省,改正過錯,追求道德升華。這不僅有益於個體的成長,還能促進社會的積極進步。
除網常倫理當行之事外,一概看破: 提倡拒絕不道德的行為,建立公正正義的社會風氣,呼籲人們遠離損害社會和諧的行為。
研究天人一貫之旨: 強調對宇宙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,促使個體不斷精進,追求更高的精神層次。
洗心滌慮,借假修真: 這不僅強調對心靈的淨化,更強調通過虛假的外在表現,實現真實內在的修養,以求心靈的提升。
恢復本性,明善復初: 提倡回歸純真的本性,重拾天生的善良與慈悲,這有助於個體維護心靈平衡,同時也能影響他人向善。
尤貴善與人同,「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」: 強調個體在實踐善行的同時,同樣應激勵他人走向正義,建立互相支持的社會網絡。
互相導引,以正人心而挽頹風: 這呼籲人們相互引導,共同維護社會的價值體系,以正向的力量影響他人,挽救社會的頹風。
化人人為善人,冀世界為大同: 期望通過個人的努力,使整個社會走向和諧、共榮,進而實現世界的大同理念。這體現了一種對全人類和諧共處的理想追求。